English

於细微处见学问

1998-08-1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中华民族是个重视历史的民族,中国人都喜欢读历史书。但是,遗憾的是他们常常找不到几本能读而且愿意读的历史著述,不是自诩乾嘉后学,一字之证,博及万卷,三行高两行低而趋于繁琐的考据性著述,令人难以卒读,掩卷而眠;就是标榜马列,放言玄论而流为空疏的宏观性文字,令人莫测高深,废卷而叹。要想寻找一种或一篇著述,既有丰富内容,又具可读文字,能使人们从历史的一点或一个方面看到历史更广阔的画面,真是比较难得。

最近读到《中国的门文化》一书,对我所想看的那种书,可以说虽不中不远矣。这本书的作者吴裕成是一份晚报的副刊编辑,能在业余时间,立足于一个细微的问题,辐射向历史的更多侧面,写出了既有确切的资料内容,又出之以清新可读文字的著作,其功力毫不逊色于某些专业学者,亦足见作者具有於细微处见学问的能力。

检验一本著作或一篇论文,往往从是否新角度和有无新材料着眼。

《中国的门文化》的作者用一块“门”这样的细小石子投向历史那一池春水之中,就一圈大于一圈的推荡开去而自然成文。作者像使用圆规那样,用一只脚有力地插住以“门”为圆心的点上,首先把“门”的本身典制讲得一清二楚,从门的字形字义讲到门的建筑、装饰和附设物。然后,作者又把圆规的另一只脚一次、再次地加大半径,一圈圈地扩展,从门的本身推衍到门的各种有关习俗,举凡门神、门联、与门有关的岁时习俗以及厌胜辟邪等事无不涉及,进而更把门升华到门文化的历史境界,使历史上有关门的文化现象几乎全面地裸呈于读者面前,使人们了解到门的社会理想、门第门阀的典制、看门守关人的地位、贴近现实的前后门、门前礼仪、宫门内外的政治以及门名的文化底蕴等等都有完整的论述,终于完成一部为人所习焉不察的门文化著作。

《中国的门文化》的论述都有丰富的历史依据,作者触及到经史子集这类常见书,赋予旧史料以新生命,推陈出新,成为新材料。过去,我的几位老师都曾教诲我要读常见书,要读已见书,只有从这些书中读出新意来才是真有学问,不要猎奇。如拿自己独有独见的孤本史料争胜,难免有英雄欺人之嫌。本书作者运用材料的态度与做法,有不少与前辈学者颇多暗合之处。他于经部所用无非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;于史部不外正史、政书、地方志和《荆楚岁时记》、《洛阳伽蓝记》等书而已;于子部除《老子》、《韩非子》外,尚有大量的笔记小说,于集部既有白居易、李商隐的诗,也有杨慎的《升庵集》等。此外还吸取时贤的有关论述。这些资料的运用诚如王安石在《题张司业诗》中所说那样: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”。

书评理当有褒有贬,不容溢美。因为既然人无完人,书也无完书。最近有人著文批评某书评家对曹聚仁的著作过分溢美,其说值得重视和赞成;但是,我也略有补充。对于某些有成就的知名学者应该少一点捧场,多一点吹求,因为值得赞扬的地方是知名学者应该做的本分,批评则使知名学者在喝彩声中保持一定的清醒,这也是一种爱护。至于对默默无闻或尚未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则应鼓励多于批评,增强他们奋进的勇气,日新再新,写出更多有科学性、可读性的学术性著作,让更多的读者有大量愿读、能读的学术著作。这也许是我对《中国的门文化》一书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